2025年5月22日

中国红丝带北京论坛2013年研讨会召开 咨商中国艾

  • 法学院
  • chain2012
  • 2013-12-12 21:39:05

12月9日,中国红丝带北京论坛2013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本届论坛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红丝带北京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共同举办。会议分析了现存法律对中国应对艾滋病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重点关注了受艾滋病影响最严重的人群,包括男男同性恋者、性工作者以及药物依赖人群。研讨会分为主题发言和会议讨论两部分进行,近百名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艾滋病预防专家和法律专家,NGO组织工作者等列席。

中国红丝带北京论坛临时指导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王陇德先生在发言中指出,“在艾滋病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法律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艾滋病的预防必须与艾滋病人的人权保障密切结合起来。”他强调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于有效实施艾滋防治公共干预的积极推动作用,并介绍了中国红丝带北京论坛的背景和发展状况,“以促进相关各方就艾滋病和权益议题形成平等、开放、尊重、有序、积极参与的沟通与交流机制为目的,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推动政府及各方积极行动为宗旨。”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教授指出,发动社会力量、发挥法律及其他相关控制手段对阻止艾滋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她表示,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艾滋病领域的相关研究,人民大学法学院较早关注并率先开展了艾滋病相关领域法学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2012年开始合作,共同开展针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法律制度的研究,梳理既有研究成果,通过规范分析、比较法研究,为我国艾滋病立法的完善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提高艾滋病病人的人权保护水平。在一年多的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艾滋病法律制度研究报告和艾滋病核心受影响人群报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白桦分享了自己对当前艾滋病及相关法律的国际和地区环境的理解。他指出,法律应当成为发展公共卫生和保障人权的有力工具。白桦强调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中国政府履行承诺并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密切合作的必要性,并肯定了咨商会议在推动会议出台结构化议程、推动艾滋防治立法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官员Hedia Belhadj肯定了中国在应对艾滋病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指出,“重点人群中的艾滋病新感染者的趋势却令人担忧,尤其是男男同性恋者和低收入的性工作者。法律可以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来消除歧视,保护权利,从而扩大对该群体的服务,最终推动应对艾滋病的进步”。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副司长李志路认为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防疫知识、提高公共预防艾滋的法律意识是当下预防艾滋的重要手段。我国今后也将继续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活动,让全社会了解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为进一步预防艾滋病创造更好的法律环境,让法治精神点亮红丝带。

“全国律师协会愿意推动律师对受艾滋病人权提供优质有效的法律帮助,也应当为改进法律政策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推进中国艾滋病问题法律保障做出贡献。”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与公益法律事务委员会主任佟丽华律师提出要高度重视律师在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人权利保护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在会上提出两点建议,要重视人文精神,追求人权文化,履行人文的社会责任;要重视司法方面的人权保护,注重法制权威的建设。他表示,人民大学的精神实质就是让学生懂得慈爱之心、让心中爱心化成脚踏实地的实践,法学院愿积极参与到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普及、理论研究及立法参与之中,为推动人权事业发展、弘扬人权文化贡献应有之力。

开幕致辞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教授以“中国艾滋病法律制度及对核心受影响人群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发言。法学院师生就当下艾滋病防治的立法状况和相关人员权利保护状态进行了调研分析,深入云南、北京、河南等地,就构建我国更为合理的立法体系,完善包括宣传教育、政府防治等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明确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平等权、隐私权、婚姻权、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健身全面反歧视法律体系等角度作了深度剖析和解答。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各方代表分议题进行讨论,讨论内容最终将收录于会议报告。该报告将重点分析艾滋病相关立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为中国加强应对艾滋病的立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各方代表畅所欲言,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徐鹏以详尽的图表形式展示了中国当下艾滋病疫情;蓝蓝女士代表中国性工作者解释了相关法律和政策及法律实现方式对性工作者人群的影响。

此次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报告了相关调研成果,为创建没有艾滋病歧视的社会环境,为艾滋病人及感染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