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

特写:探访艾滋病患者之家——泰国帕巴喃普寺

  • 新华社
  • chain2012
  • 2010-09-30 00:00:00

  驱车两小时从曼谷来到帕巴喃普寺,一眼看去不觉得它与泰国绿树掩映、宁静平和的众多佛寺有什么不同。但院子里两座金属雕塑HIV+(艾滋病毒阳性)和AIDS(艾滋病),白色和棕色的英文大写字母醒目矗立,提醒人们这里居住着艾滋病患者。

  泰国公共卫生部的最新统计显示,泰国共有50万名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地处华富里府的帕巴喃普寺20年前便成为一些贫苦孤独的艾滋病患者最后的家。寺庙已收留过3万名患者,其中1万人在这里安宁地离开人世。目前,寺里住着130多位患者。

  一名男义工带记者参观了艾滋病晚期患者的大病房。十来张病床上,有的患者看起来略有疲弱之态;有的则瘦削惊人,皮肤遍布瘢痕和感染的创口,据说已起身乏力。“我们有3个护士日常护理他们,此外会定期送他们去医院体检和做抗HIV药物治疗,这些都免费,”这个没透露姓名的义工说,“这里是重病房。我们现有晚期患者大约40名,一些经治疗恢复良好、可以过正常生活的患者住在另一座房子里,有30多人。寺庙还收留完全可以独立生活的HIV感染者60多人,他们住在单间”。

  重病房的英艾45岁,去年因吸毒共用针头而感染HIV,发病很快,病情较重。他说,一起吸毒的两三个朋友已因艾滋病发作死了。家人让他来这里,因为这里有医生还有免费药。现在他的一些症状得到缓解,身体也强壮了些。“我已戒毒了,”他说。

  会想将来吗?英艾对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快,似乎想过了很多次。“我不想。在这里生活很好,死后还能免费焚化和处理骨灰。我不再想别的事了。”

  院子里有一些患者在树荫下做杂务,有的还向路过的我们招手致意。带路的男义工说,寺里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会主动承担照顾其他患者的工作。

  帕巴喃普寺住持乌冬帕差通是寺庙艾滋病患者关怀项目的创始人。他介绍说,最早是在1990年有两名艾滋病患者来寺求助。他们无家可归,也没钱治病。两年后,一些艾滋病患者开始把帕巴喃普寺当作最后的安身之所。居住最久的患者在这里生活了13年。

  10年前,寺庙收留了许多感染HIV的孩子,乌冬帕差通于是在距离寺庙85公里以外开辟了一个专所,收留和教育艾滋病患儿以及父母死于艾滋病的孤儿。

  “人们害怕被传染,很多艾滋病患者受到周围人排斥,”乌冬帕差通说。起初,寺庙周围的村民不愿意接受这个项目。“最初3年,我自己一个人跟30多个患者住在一起,照顾他们。”

  随着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患者来寺里住下,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开始不定期前来探视,附近村民也逐渐打消了对艾滋病的恐惧,有的还来做义工照料病人。年复一年,理解和支持乌冬帕差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义工多了,寺庙不断收到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公立医院也予以援助,为寺里患者免费诊治和提供药物。

  乌冬帕差通说:“我们每年收到的捐助大约有200万到300万泰铢(1美元约合31泰铢)。”寺庙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管理善款。

  资金和周围居民的理解早已不再是问题。不过,病情好转的患者无法回归社会,也使寺庙无法接收新的患者。基金会负责人威猜说:“我们床位不够、房子不够、工作人员和护士人手不够。”

  威猜认为:“患者接受治疗后身体好转能够生活自理的话,就应该让他们回到社会,与家人一起生活并从事一定的工作。实际情况是,虽然现在泰国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接纳程度有所提高,但要让他们回到社会上工作和生活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