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才动了胆结石手术的林强觉得轻松多了。
这么一个小小的手术,林强却像是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战斗只因他是一名艾滋病患者。
半年前,当医生得知他患有艾滋病时,脸色由晴转阴,马上改了口:“还是保守治疗,不开刀的好。”
后来,在重庆同心工作组(同性恋防艾组织)的介绍下,林强在成都接受了手术。
“我能到哪看病?”和林强一样,很多艾滋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
不得已的保守治疗
43岁的艾滋病患者周琳前不久确诊有宫颈癌,也被医院以“保守治疗”的方式委婉地拒绝开刀。
“什么保守治疗,实际上就是不愿给我动手术,怕传染。”周琳通过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联系过其他综合性医院,可手术治疗的方案一再被拒绝。
“有时候,让人绝望的并不是艾滋病本身,而是其他恶性疾病无处可医。”重庆同心工作组执行干事小何说,其实,艾滋病的死亡率已降低到5%–10%,死亡的这部分人中大多数也是晚期艾滋病患者,而早期病患是可以通过长期服药来稳定病情的,他们也希望能得到治疗。
但是,一旦患上其他疾病或出现并发症,却很难找到医院愿意给他们看病,尤其是动手术。
定点医院心有余而力不足
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是我市唯一的艾滋病定点医疗单位,“我们每天都会接待四五十个艾滋病患者,但我们医院毕竟只是传染病医院,医疗条件有限,做不了手术。”该中心副主任黄成瑜说。
即使不动手术,公卫中心也很难招到医护人员,“人家一听是到传染病病房,马上就走了。”据介绍,中心今年本来打算招35名医护人员,只有十多人报名,根本就招不满,来了又走的人也很多,流动性非常大。
消除歧视不是一句口号
黄成瑜透露,目前全市正在建设艾滋病的医院治疗网络,即将艾滋病定点治疗点放在各区县医院的传染科,由专业医护人员来承担起对艾滋病患者的治疗。
“这一网络有望在明年年初建成。”但让黄担心的是,点是定了,可能还是会出现医疗歧视的现象。因为现在的传染科,只接收肝炎、狂犬病、手足口病等,从来不会收艾滋病患者。
虽然《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就推诿或拒绝对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可这一法规并没有改变现状,黄成瑜认为,所以要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艾知识的普及,增强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度,消除歧视。而对于医护人员的担忧和顾虑,应立法保障医生在施救过程中的权益,“万一医生被感染了,希望有法律能为医护人员提供保障。”
(为保护艾滋病患者隐私,文中均为化名)来源为保护艾滋病患者隐私,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