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号上午,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专家报告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此次报告会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向在校大学生宣传艾滋病,促进大学生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报告会邀请了原国家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司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名誉会长戴志澄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杨生勇教授做主题讲座。
主题一:艾滋病离大学生是否遥远
在报告中,桂希恩教授介绍了目前艾滋病疫情发展的严峻事实:至2011年6月30日,湖北省已发现HIV感染者7143例,艾滋病人数4266例,死亡2211例。全国艾滋病感染者约有80万人。
桂教授说,如果按照0.58%的概率推算,全国2000万大学生中约有2万人感染艾滋病,但不能因此就认定大学生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他认为多异性伴侣,患有性病及吸毒的大学生才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图一:桂希恩教授在讲座现场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桂希恩教授结合实例,向广大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他说,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方式,其中75%的患者是由于发生不正当性关系而产生感染,但与艾滋病患者共餐、拥抱、握手等行为不会被传染。桂教授寄望于大学生们,应当以博大的爱心去呵护感染者,不能恶意歧视并排斥艾滋病患者。
通过讲解分析女大学生朱力亚等人的案例,桂教授希望广大学生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大学生要“对毒品说不,对不安全性行为说不”。
主题二:中国艾滋病预防策略
戴志澄教授简要地分析了全球艾滋病疫情的现状。亚洲已成为疫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指出中国艾滋病的特点:疫情呈上升趋势;经性传播,特别是男性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局部地区疫情严重。
图二:戴志澄教授在讲座现场
根据其多年的工作经验,戴志澄教授重点讲解了我国防艾策略:领导重视,建立机制,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防治格局;出台政策,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取得成效。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
最后,戴教授引用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的话“青年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生力军,主力军”,表达他对年轻人担起预防控制艾滋病重担的殷切期盼。
主题三:关于艾滋病问题的社会思考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杨生勇教授重点讲解了三个问题:艾滋病问题已然成为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参与;艾滋病产生的社会原因,贫困与城乡差距;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后果及影响。戴教授发出呼吁,大学生能够“用人性化的关爱,制度化的安排,让感染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图三:杨生勇教授在讲座现场
报告期间,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大胆提问,气氛活跃。当有专家在讲座中用到“他们感染者”这一词汇时,就有学生提出:消除歧视,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歧视,从语言上我们就要注意,如用“他们感染者”,这无形的将感染者与我们区别开,也是一种歧视。这一“挑刺”的行为赢得满场掌声,也获得了讲座专家的赞赏。
图四:专家与大学生互动
大学生们的提问积极而热烈,范围涵盖广泛,既有艾滋病防治政策方面的,如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政府有哪些政策;也有具体的艾滋病知识,如为什么艾滋病会有潜伏期;还有具体行为方面的,如到哪里可以进行艾滋病检测。专家们耐心的解答着大学生们的提问,并表扬了大学生:有思考,敢于提问,问题提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