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称,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豆中的一种化合物有望抑制艾滋病毒,而且不会产生抗药性。
据美国《每日科学》7月29日报道,乔治梅森大学分子微生物学教授吴云涛(音)表示,虽然该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大豆和其他植物中分解出来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艾滋病传播。不过,那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开始大量吃豆制品。他说:“尽管包括大豆在内的很多植物都富含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但我们还不能确定摄入多少才能有效抑制艾滋病毒。”
报道称,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化合物,它可以阻隔细胞表层到细胞内部的传感通道。细胞表层的传感器将外部环境告知细胞并且与其他细胞相联系,艾滋病毒会利用这些细胞传感器对内传达错误信号,从而使细胞结构发生改变方便病毒的传播。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能阻隔细胞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从而让艾滋病毒难以侵入细胞内部。
报道指出,与现有用来抑制艾滋病毒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相比,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从另一方面作用于艾滋病毒。
吴云涛说:“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而是作用于细胞变化过程,而细胞变化过程对病毒的传播是必须的,因此,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让病毒难以产生抗药性。如果临床证明可行,它将被投入到艾滋病的治疗中去。”
吴云涛表示,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是从植物中分解出来的,它也许能够避免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他还说,现在的艾滋病毒携带者为了控制病毒,在接受长期药物治疗时不得不面对药物毒性反应。一般来说,病患会服用多种药物来抑制病毒,频繁服用的话,这些药物会对机体产生毒性。更不用说,艾滋病毒会变异,并且产生抗药性。
报道称,吴云涛的团队正在研究抑制艾滋病所需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的量。吴云涛说,可能植物中蕴含的量是不够的,因此还是会需要一些药物来辅助。(编译/魏珩)(参考消息网)